top of page
海浪-02.webp
慈恩宗
​福慧寺法脈傳承
玄奘大師(602年-664年)

法相唯識宗奠基人

中國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

西域取經譯佛經
智慧傳承東土國
慈恩宗玄奘大師.webp

玄奘大師

俗姓陳,名褘,洛州緱氏(今河南省)。家族本是儒學世家,幼年因家境貧困,便跟隨兄長住洛陽淨土寺學習佛法。十一歲即熟讀《妙法蓮華經》、《維摩詰經》,十三歲於洛陽淨土寺出家,二十一歲受具足戒。之後,參訪各地名師,研究《涅槃經》、《攝大乘論》、《雜阿毗曇心論》、《成實論》、《俱舍論》等經論。二十五歲已精通各家學說,登壇說法,聲譽鵲起於京師。

玄奘因感於當時翻譯的經論內容不全,諸家各擅一宗,如攝論宗、地論宗對於【法相】之詮釋多有歧異,故冀求能取得總賅三乘學說的《瑜伽師地論》法寶以解疑惑,於唐太宗貞觀三年篤志西行求法。歷經艱難險阻,最後抵達印度之佛教中心那爛陀寺。玄奘禮被尊稱為「正法藏」的宗師戒賢大師學習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顯揚聖教論》、《對法論》、《集量論》、《中論》、《百論》、《俱舍論》、《大毗婆沙論》、《順正理論》、《因明論》、《聲明論》等論典, 五年期間,戒賢論師傾囊相授,玄奘大師盡得心傳。

玄奘大師周遊五印度(東、北、西、南、中印度)共十七年,遍訪各大名聖有名的學者,學習《唯識決擇論》、《意義理論》、《成無畏論》、《不住涅槃論》、《十二因緣論》、《莊嚴經論》等經論,並以梵文寫成《會宗論》、《制惡見論》、《三身論》,成為佛教史上的名著。

在返回那爛陀寺後,戒賢大師授命代為講授《攝大乘論》和《唯識抉擇論》。

唐貞觀十七年,啟程歸國,帶回佛教經律論共五百二十夾,六百五十七部經典。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,唐太宗恭迎玄奘大師的梵典、佛陀舍利、佛像,並於當年開始翻譯經典。大師翻譯之經論共七十五部,一千三百三十五卷,其中主要有《大般若經》、《解深密經》、《大菩薩藏經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大毗婆沙論》、《成唯識論》、《俱舍論》等。並把《老子》和《大乘起信論》翻譯為梵文,傳入印度。大師並口述走訪五印度之地理、歷史、民俗、宗教文化,由弟子辯機纂寫成《大唐西域記》十二卷,由於當時史料匱乏,此書成為研究古天竺和中亞地區不可或缺的文獻。直至近代,考古學家依據此書記載的內容進行考古挖掘,亦證實玄奘大師論述,此部文獻具有非常珍貴的價值。

玄奘大師翻譯了數千卷的佛經,為後世留下開啟大覺智慧之漢譯寶典。高宗麟德元年六日圓寂,享壽六十二歲。初葬於白鹿原,高宗總章二年遷葬於少陵原,建舍利塔並建立興教寺。

窺基大師(632年-682年)

玄奘大師之徒

法相唯識宗創始人

慈恩宗02.webp
熟知梵語辯才無礙
玄奘門下第一高徒

窺基大師

俗姓尉遲,字洪道,唐代京兆長安(陝西西安)人。出身於將相之門,父親為尉遲敬宗,伯父為尉遲敬德,自幼聰慧穎悟,少習儒經。貞觀十九年,玄奘遇見窺基,見其舉止氣度非凡,有意度化為其弟子。但窺基初欲拒絕玄奘之勸說,故提出「不斷情欲、不斷葷血、過中可食」三項出家的條件,玄奘佯裝答應。

唐貞觀二十二年,十七歲,奉敕剃度為玄奘弟子。外出時,窺基必有三車相隨,前車載經論,中車自己乘坐,後車載侍女、酒食,故有三車和尚之稱。一日,聽聞佛門鐘鼓聲,當下自悟宿世因緣,豁然捨除三車,跟隨玄奘大師,研究唯識諸論及印度梵文。

唐高宗顯慶元年,二十五歲,奉詔參與玄奘譯經共九年,於慈恩、西明、玉華等譯場參與譯經大業。其中《成唯識論》的翻譯玄奘採用窺基的建議,不譯各註,參考印度護法、安慧等十大論師註釋,以護法註釋為主,其他九師為輔。這部書後來成為唯識宗的標幟與思想核心。

除了《成唯識論》之外,玄奘又為窺基闡說《因明正理門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,故窺基通達因明之學與五性之宗法。窺基精通大、小乘經教,為玄奘門下第一高徒,熟知梵語,辯才無礙。

窺基撰述多種經論、贊疏、疏鈔,提綱挈領,建立唯識宗之體系。高宗麟德元年,玄奘圓寂,窺基乃遊五台,登太行,講經造疏,四處弘化。

窺基潛心譯經,長於注疏,組織並闡揚玄奘大師的法相唯識宗,成為玄奘學說之權威,後世推為法相唯識宗初祖,其宗派稱為法相宗。又因玄奘、窺基皆住慈恩寺,故又稱為慈恩宗。

窺基著述甚多,其中玄奘翻譯書中由窺基大師執筆者有《成唯識論》十卷、《辯中邊論頌》一卷、《辯中邊論》三卷、《唯識二十論》一卷、《異部宗輪論》一卷、《阿毗達磨界身足論》三卷等論書。其他主要的著作有:《成唯識論述記》、《成唯識論樞要》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、《對法論疏》、《百法論疏》、《因明大疏》、《金剛經論會釋》、《法華玄贊》、《彌勒上生經疏》、《無垢稱經疏》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等近百部論疏,為玄奘門下造疏最多者,時人譽為「百部疏主」。

唐高宗永淳元年(682年),圓寂於大慈恩寺翻經院,享壽五十一歲。十二月四日安葬樊村北渠。後於唐文宗太和四年(830年)七月遷至平原新塔,葬於玄奘塔側。

慧沼大師(650年-714年)

與窺基、智周合稱唯識三祖

時人稱之「沼闍梨」
依法修行不違戒律

俗姓劉名玄,山東淄川人。十五歲出家,初從玄奘,於咸亨三年轉依窺基基學習唯識,少年時期即已通達經論,宣講《法華》、《般若》、《涅槃》等經,超群出眾,被稱為「山東一遍照」。

因依法修身不違戒律,時人以「沼闍梨」稱之。曾先後參與義淨、菩提流志的譯場,並任證義,釋經多所刊正。生平曾被驛征三次,詔講二次,補綱維大德六次,敕譯經論四次。 慧沼深得法相宗之奧旨,他的唯識、因明諸疏,皆稟窺基學說漸次寫成。

窺基示寂後,慧沼在玄奘門下的慈恩、西明兩系因對唯識宗法義論述各異,西明寺圓測著《唯識論疏》反駁窺基學説,慧沼乃撰《成唯識論了義燈》破斥其説,顯法相之實義,使窺基的唯識取得正統的地位。其著述《能顯中邊慧日論》四卷,《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》一卷,論述法相教義,並使該宗達於最盛時期。

慧沼對於教理深入剖析,力排異說,除了充實窺基的學說,並批判圓測、道證等異說。玄奘所傳的瑜伽唯識學,由窺基組織而建立慈恩宗,慧沼闡明窺基所傳的微言奧義,後由智周接續弘傳。慧沼與窺基、智周並稱「唯識三祖」。

慧沼的著述豐富,現存有十種,共四十卷:

一、《金光明最勝王經疏》十卷,經文是武周長安二年(702年)義淨譯。疏文也同時寫出,發揮了三乘五性的宗義,並訂正以真如為三身正因的舊説。

二、《十一面神咒心經義疏》一卷,經文玄奘譯。

三、《法華玄贊義決》一卷,釋窺基著《法華玄贊》中難義。

四、《成唯識論了義燈》十四卷,與窺基的《成唯識論樞要》、智周的《成唯識論演秘》總稱唯識三疏,多分祖述窺基學説加以闡明補充;對圓測、道證等諸家異説一一批判。

五、《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》一卷。

六、《因明入正理論義斷》二卷。

七、《因明入正理論續疏》,慧沼自跋雲:「於師曾獲半珠,緣闕未蒙全寶」,這是因窺基著《因明入正理論疏》到了喻過部分就絕筆了,慧沼接著做了下文的註解,所以稱為《續疏》。

八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補闕》八卷,現存卷四、卷七、卷八。

九、《能顯中邊慧日論》四卷,略名《慧日論》。

十、《勸發菩提心集》三卷,第二卷中有受菩薩戒儀軌。 唐玄宗開元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圓寂,享壽六十四歲。

智周大師(668年-723年)

法相宗三祖,將唯識宗傳至新羅,日本,於當地創立法相宗

新羅日本正法傳
承繼法相解要義

俗家姓徐,江蘇泗州人。十九歲受具足戒。二十三歲,從慧沼受學,精研法相奧義,聲聞遐被,為慈恩宗嫡傳。曾在濮陽報城寺、定水寺弘揚法相宗教義,世稱「濮陽大師」。

智周繼承慧沼的思想,從事唯識與因明學的著述,繼續闡揚窺基的學說。其著述多針對窺基、慧沼著述中的疑難提出進一步的解釋。例如《法華玄贊攝釋》是對窺基《法華玄贊》的疏意提出詳細解釋。又如《成唯識論了義燈記》是對慧沼《成唯識論了義燈》提出釋難等。其著作《成唯識論演秘(鈔)》是唐代有名的唯識三疏之一。

智周時代,唯識宗的法運已日益衰微。唐武后長安三年(703年),新羅僧人智鳳、智鸞、智雄等入唐,先後從智周學習法相宗要義。玄宗開元五年(717年),日僧玄昉亦拜於門下,智周親受法相教義。他們將此宗傳至新羅、日本,建立了法相宗(即唯識宗),為慈恩宗法脈之海外傳承。

這不僅加強了中國和新羅,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,也使法相宗重要著述得以流傳不絕。自唐武宗毁佛,此宗傳承斷絕,章疏和典籍,大多數已失傳。直至清末,楊仁山得到日本學者南條文雄等人的幫助,才將源出於中國的唯識法相章疏典籍從日本取回,並創辦金陵刻經處刻版流通,恢復了唯識法相學說在中國的研究。

在智周的著作,據《東域傳燈目錄》所載有十三種,現存十種: 1.《法華玄贊攝釋》四卷,是對窺基《法華玄贊》「細繹疏意,問答釋難」。 2.《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》四卷,是對窺基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的決擇釋難。 3.《大乘入道次第》一卷,一作《入道章》,扼要地說明自宗修行次第的境行果。 4.《梵網經菩薩戒本疏》五卷,現存二、四兩卷。《東域傳燈目錄》云:「智周師依天台撰之」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