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海浪-02.webp
華嚴(賢首)宗
​福慧寺法脈傳承

大唐貞觀年間,杜順和尚閱《華嚴經》得道,著法界觀門,專弘華嚴以授雲華智儼,智儼傳賢首法藏,以師為本宗鼻祖,故為賢首第一世。

賢首傳清涼澄觀為賢首第二世。

澄觀傳圭峰宗密為賢首第三世。

乃至第二十五世高原明昱法師,並兼慈恩宗法系 。

第四十世思元慧三法師為廣善寺第十一代。慧三祖師於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搭遊輪來臺,四十四年興建福慧寺道場,四十五年五月遷入,住持佛法,為福慧寺開山祖師第一代住持。

慧三祖師傳法與欽因敬緣法師,是為賢首兼慈恩宗第四十一世,福慧寺第二代住持。

體化性果法師為賢首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,福慧寺第三代住持。

賢首法相宗-10.webp
字體-05.png
 杜順和尚(557年-640年)
賢首法相宗-12.webp

遊子漫波波,台山禮土坡。

杜順所著《法界觀門》中提出的法界三觀,包括真空觀、理事無礙觀、周遍含容觀成為後來《華嚴經》法界觀的思想基礎。

文殊此便是,何處覓彌陀!

華嚴初祖杜順和尚

杜順和尚,俗姓杜,雍州萬年縣人(今陝西西安)。杜順和尚於幼年時即能言善道,常於家宅後之墳塚為大眾說法,凡聽法者多能悟道,其說法處被稱為「説法塚」。十八歲出家,禮因聖寺道珍禪師為師,法號法順。和尚稟性柔和,操行高潔,宣揚華嚴教綱,彰顯正理,為世人所景仰,時人稱號為「敦煌菩薩」,唐太宗賜號「帝心尊者」。

杜順和尚神通事蹟甚多,如曾將一雙新鞋吊掛於城門口三日且未被竊取,世人問和尚原因,和尚乃答: 我從無量劫來,未曾盜人一錢,自無盜之因緣。

杜順和尚亦能治病,只需與病人對面一坐,病症立即痊癒,聾啞者能聞、能語。時唐太宗生病,深受勞熱所苦,詢問和尚治病方法,和尚答:“聖德御宇,微恙何憂?但頒大赦,聖躬自安。” 唐太宗依言大赦天下,果然大病痊癒。此後,宮廷內外,禮遇如佛,唐太宗並賜號為「帝心尊者」。

杜順和尚一生弘揚華嚴經,曾作法界觀文,感得菩薩現身讚歎。為了驗證文章內容是否契合佛心,將書投入火裡並祝禱之:「若合佛心,則一字不毀」。果然完好無損,沒有燒掉一個字。

相傳杜順和尚為文殊菩薩之化身。和尚晚年,座下有一弟子,覺得跟隨和尚多年卻無成就,故欲離開,前往五台山,朝禮文殊菩薩求開其智慧。臨行前,和尚慈悲贈此弟子一首偈語:「遊子漫波波,台山禮土坡;文殊此便是,何處覓彌陀!」這弟子到了五台山下遇見一位老者,老人問他:「為何來五台山呢?」他回:「我來朝拜文殊菩薩。」老人說:「文殊菩薩現在不在五台山,而是在終南山教化眾生。即是杜順和尚呀!」弟子一聽恍然大悟,連夜起程趕回終南山,抵達義善寺時,和尚已於前一日坐化圓寂了。

杜順和尚弘揚華嚴宗,所著《華嚴法界觀門》中提出法界三觀,包括「真空絕相觀」、「理事無礙觀」、「周遍含容觀」,成為後來《華嚴經》法界觀之思想基礎。另著有《十門實相觀》、《華嚴法界觀門》、《會諸宗別見頌》、《華嚴五教止觀》等文,組織華嚴宗之哲學體系,為華嚴之教判與法界觀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。後人尊稱為「華嚴初祖」。杜順和尚培育僧才,門下弟子眾多,聞名的有,智儼、動意、達法師、樊玄智等人。

賢首法相宗-19.webp
字體-10.png

一攝一切,一切攝一。

師從杜順和尚,二十七歲證悟華嚴,撰《華嚴經搜玄記》,建立「十玄緣起」之説,完備華嚴宗的教相與觀行,奠定華嚴宗思想體系。

周遍法界,圓融無礙。

賢首法相宗-14.jpg
 智儼和尚(602年-668年)

華嚴二祖智儼和尚

智儼和尚,俗姓趙,天水人(今甘肅)。幼時嬉戲即喜堆石成塔,或結伴友人為其講法。十二歲時,杜順和尚見到智儼,即對其父母說:「此為我兒,可否還我?」。父母欣然應允,智儼隨杜順和尚至終南山至相寺,從杜順和尚弟子法常法師學《攝大乘論》、《成實論》、《地論》、《大涅槃經》,十四歲剃度出家。二十歲受具足戒,遍學《四分律》、《八鍵度論》、《成實論》、《十地經論》、《地持經》和《涅槃經》等。

智儼洞解精義,書過目能誦,但因深感經典宗派甚多,難以遍學,故於《大藏經》前立誓:「自《藏經》信手擷取之經典,將以其為一門深入的經典。」結果取得《華嚴經》第一卷,之後便立志專研《華嚴經》。後從智正法師研習《華嚴經》,遍覽藏經,獲得北魏慧光所譔《華嚴經疏》,對此經疏所釋「別教一乘無盡緣起」的義旨有所領會。並深入研究十地論、六相圓融之旨。二十七歲證悟華嚴,撰《華嚴經搜玄記》,建立「十玄緣起」之説,完備華嚴宗的教相與觀行,奠定華嚴宗思想體系。因住至相寺,世稱「至相大師」。晚年住雲華寺,又稱為「雲華尊者」。

「十玄緣起」是比喻門,雖有十個,但彼此可互相融攝,每一門皆可融攝其餘九門,即所謂的「一攝一切,一切攝一,周遍法界,圓融無礙」。示現法界事事無礙之相,全面闡述華嚴法界緣起之義。

「十玄緣起」名稱如下:一、同時俱足相應門;二、因陀羅網境界門;三、秘密隱顯供成門;四、微細相客安立門;五、十世隔法異成門;六、諸藏純雜俱德門;七、一多相應不同門;八、諸法相即自在門;九、唯心迴轉善成門;十、託事顯法生解門。

智儼著述甚多,根據《華嚴經傳記》紀載,所撰經、論義疏約二十餘部,章句簡略,但大多已經失傳。現存的有:《華嚴經搜玄記》十卷、《華嚴一乘十玄門》一卷、《華嚴五十要問答》二卷、《華嚴孔目章》四卷、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》二卷。 其中《華嚴經搜玄記》為法藏法師依此著述《華嚴經探玄記》。《華嚴孔目章》為華嚴經之綱領。《華嚴五十要問答》為解釋華嚴經之要義。《華嚴一乘十玄門》為根據法界緣起之經義而建立十玄緣起之新說,後為法藏法師所撰《探玄記》、《華嚴教義章》之依據。智儼法師建構了華嚴宗之教相與觀行,法藏法師傳承其華嚴學說的思想體系並加以弘揚並創建華嚴宗。後世稱智儼法師為華嚴宗二祖。門下弟子眾多,聞名者有法藏、懷齊、義湘、慧曉、薄塵、道成等人。

唐高宗總章元年(668年)智儼和尚圓寂於清淨寺,享壽六十七歲。是當時少數能夠通曉梵文的高僧思想家。

賢首法相宗-20.jpg
字體-11.png

法藏和尚歷經唐高宗、武后、中宗、睿宗、玄宗五朝,備受五帝所敬重。武則天以《華嚴經》中賢首菩薩之名,受封為「賢首國師」,故此宗亦稱為「賢首宗」。

「五帝門師」

賢首法相宗-18.webp

建立華嚴宗「五教十宗」

 法藏和尚(643年-712年)

賢首初祖(華嚴三祖)法藏和尚

法藏和尚俗姓康,西域康居國人。熱愛佛法,十六歲 (658年)至阿育王舍利塔前燃指供佛,立誓學習華嚴。十七歲入太白山求法,學習大乘經典。數年後因親人生病返家,經過雲華寺時聽到智儼法師講授《華嚴經》,遂拜智儼為師,並以在家居士身份成為弟子,深得智儼讚賞並將其視為嫡傳弟子。高宗總章元年(668年),智儼圓寂前將其託付於弟子道成、薄塵,為其授菩薩戒,法藏便以在家居士身份開始宣講《華嚴經》、《梵網經》。高宗咸亨元年(670年),法藏法師二十八歲,因武則天母親榮國夫人去世,武則天為其母廣種福田,舉辦度僧,此時道成、薄塵等京城耆儒聯袂薦舉法藏出家為僧,令受沙彌戒。於此因緣,法藏得以出家為僧,並奉詔於太原寺講授《華嚴經》。同年,武則天命京城十大德為其授具足戒,並賜《華嚴經》中賢首菩薩之名,人稱為「賢首國師」。法藏法師歷經唐高宗、武后、中宗、睿宗、玄宗五朝,備受五帝所敬重,中宗、睿宗皆禮請他作菩薩戒師。因武則天授封為「賢首國師」,故此宗亦稱為「賢首宗」。

法藏法師以闡揚華嚴為己志,積極參與翻譯、講經與著述。翻譯著作甚多,其中以研究翻譯《華嚴經》的貢獻最大。於調露元年(679年)參加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的譯場,法藏法師親自校對,補《華嚴經入法界品》內兩處脫文,從此歷經近三百多年的晉譯《華嚴經》(世稱「六十華嚴」)終於完善。證聖元年(695年)參加實叉難陀譯場,重譯《華嚴經》為八十卷的新譯本(世稱「八十華嚴」),法藏法師以晉、唐兩種翻譯本校勘梵本,補充《八十華嚴》的遺漏處。武后聖歷二年(699年),詔令法藏法師於洛陽佛授記寺宣講重譯的《華嚴經》,前後講新舊《華嚴經》達三十餘遍。

法藏法師集杜順和尚《法界觀門》、《五教止觀》之教旨、融合智儼法師《搜玄記》「六相圓融」與「十玄」之理論,完成華嚴教觀的思想體系。並提出四法界、十玄無盡、六相圓融等學說,闡明圓融法界,無盡缘起之真如理體。並建立「五教十宗」為之教判,與當時天台宗的「五時八教」、法相宗的「三時教」,分庭抗禮。華嚴宗於唐朝達到了鼎盛。

法藏法師一生研究華嚴經學,善用實物譬喻解釋教理。如為武則天講經,以皇宮裡的金獅子作譬喻,講述「帝網十重玄門」的道理,此譬喻使天帝網譯、十重玄門、海印三昧、六相和合、普眼境界等義理了然明白。武則天聽後,龍顏大悅,並寫下:「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」之偈贊。事後弟子整理集錄成為《華嚴金獅子章》。又為使學者更容易了解「剎海涉入重重無盡」的法義,取十面銅鏡,分列上下及八方,面面相對,中間放著一尊佛像,其後燃燒一支火炬照耀佛像,以此光影互相映現,闡釋「重重無盡」的法界緣起之義。

法藏現存和遺失的著作,近五十部,其中關於《華嚴》的著作多達三十餘部。在這些著作中,主要是對《華嚴經》進行注釋,並發揮華嚴義理,形成完整的華嚴思想體系,重要著作有《華嚴探玄記》、《華嚴五教章》、《華嚴遊心法界記》、《妄盡還源觀》、《華嚴金獅子章》、《華嚴三昧觀》、《華嚴經義海百門》。 門下弟子聞名多有,宏觀、文超、智光、慧苑、慧英等人。

唐玄宗先天元年(712年)法藏和尚預知時至,圓寂於西京大薦福寺,享壽七十歲。

賢首法相宗-21.webp
字體-12.png

澄觀和尚融會禪宗、天台宗及《大乘起信論》,對中唐以後的佛教界影響深遠。他創立「三聖圓融觀」,為七帝講經。

創立「三聖圓融觀」

賢首法相宗-17.webp

「清涼國師」

 澄觀和尚(738年-839年)

賢首二祖(華嚴四祖)澄觀和尚

澄觀和尚,俗姓夏侯,唐朝越州人(今浙江紹興)。身長九尺四寸,雙手過膝,口四十齒,聲韻如鐘,日記萬言,七行俱下,幼年即能通解三藏妙義。十一歲,從越州寶林寺霈禪師出家,精讀《法華經》。十四歲,奉師命參加考試,並獲得正式度牒,其後應眾講經。 肅宗至德二年(757年),二十歲,依止曇一大師受具足戒,復依妙善寺常照禪師受菩薩戒。

澄觀深習相部律、南山律及三論等學說,又參拜牛頭山慧忠禪師、徑山道欽禪師、洛陽無名禪師,請教南宗禪法。後又參訪慧雲禪師,探習北宗禪法。遍訪名山,參學明師,探究律學、華嚴、天台、三論、禪宗等宗派與經論。除了廣習各宗教義外,又兼研諸子百家學說,天竺悉曇、諸部異執、四圍、五明、祕咒儀軌等世間學識。大詵和尚曾讚歎澄觀:「法界宗乘,全在汝矣!」

澄觀學瞻九流,貫通諸宗,雖以振興華嚴學說為己任,但因時值禪宗六祖惠能弘揚禪法之時期,受禪宗影響頗深,故極力融會禪教。澄觀之思想融合禪宗、天台宗及《大乘起信論》,此時諸宗融會、禪教一致,對中唐以後的佛教界影響深遠。澄觀強調唯心,提出「一心法界」的論述。

創立「三聖圓融觀」。撰《八十華嚴疏》,有「華嚴疏主」美稱,又此疏與法藏所撰《探玄記》,被譽為華嚴雙璧。

澄觀身歷九朝,先後為七帝講經,得其法意者達千餘人之多。因以妙法清涼帝心,唐德宗授封為「清涼國師」。因曾宣講《華嚴經》達五十遍之多,著有《華嚴經疏》等四百餘卷,故世稱「華嚴菩薩」、「華嚴疏主」。

澄觀畢生闡揚華嚴義理,著有《華嚴經疏》等書四百餘卷,他的著述現存有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》六十卷、《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》九十卷、《華嚴經行願品疏》十卷、《大華嚴經略策》一卷、《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》一卷、《華嚴經入法界品十八問答》一卷、《三聖圓融觀門》一卷、《華嚴法界玄鏡》二卷、《五蘊觀》一卷、《華嚴心要法門》一卷、《華嚴經綱要》三卷。 澄觀門下弟子得法者約有百餘人,宗密、僧睿、法印及寂光四人稱為門下四哲,由宗密繼承其法統。

唐文宗開成三年(838年)三月,澄觀和尚圓寂,享壽一百零二歲,僧臘八十三年。 荼毘後,獲得舍利數千粒,明光瑩潤,而舌頭依然存在,宛如紅蓮。

賢首法相宗-20.webp
字體-13.png

圭峰宗密禪師

宗密和尚為儒家富豪出身,精研華嚴宗四祖澄觀大師和南宗頓悟門的荷澤宗道圓禪師的教法,並著有《圓覺經大疏》等。

以禪門的根源道理,會相歸性

賢首法相宗-24.webp

賢首三祖(華嚴五祖)宗密和尚

 宗密和尚(780年~841年)

宗密和尚,俗姓何,果州西充人(今四川)。生於儒家富豪,少年精通儒學。憲宗元和二年(807年),二十七歲,於應試科舉時,遇荷澤宗第四代法裔道圓禪師至大雲寺弘法,宗密問法契心,遂從道圓剃度出家,並從道圓學習《華嚴法界觀門》。元和三年(808年)依拯律師受具足戒。一日,隨眾僧至府吏任灌家,聞道圓講授《圓覺經》,豁然大悟,便辭師游行四方,參學善知識。元和五年(810年)至恢覺寺參禮靈峰禪師,靈峰禪師授其師澄觀和尚之《華嚴經疏》及《隨疏演義鈔》於宗密,宗密閱覽後「渴逢甘露,貧遇摩尼,騰躍之心,手捧而舞。」遂至長安拜見澄觀,此後入澄觀門下,隨侍兩年,盡得其學。

唐憲宗元和十一年(816年),於終南山智炬寺作《圓覺科文》,《纂要》二卷。於《圓覺經》深有所得。後又歷住長安興福寺、終南山草堂寺、豐德寺等,撰寫《金剛纂要書》、《疏鈔》、《唯識疏》、《圓覺經解》、《四分律疏》等著作。最後長住於草堂寺南的圭峰,誦經修禪。

宗密師承華嚴宗四祖澄觀大師,禪遇南宗頓悟門的荷澤宗道圓禪師,又精研《圓覺經》,故思想是以華嚴教義揉合南宗的禪學,大弘圓頓教法。因他所處時代,禪、教學者互相抵毀,遂著《禪源諸詮集》,主張禪教合一,集合諸宗禪語,以禪門的根源道理,會相歸性,以教證禪,直指心源,普令頓悟。

教外融合儒、釋、道三家,其著作《原人論》中,從探究人的本源角度,融合儒、道及其他大小乘法。其文中評判儒、道未明實義,後從內外教理,從淺至深,以佛教立場簡論儒、道之著作,將三教融合於一乘顯教,達到會通佛教各宗派及儒、道外教的圓融境界。宗密的思想理論,為唐末以迄宋朝後的佛教風氣,奠定了基礎,被尊為華嚴宗五祖,也稱「圭峰大師」。

宗密的著作甚多,現存的有:《華嚴經行願品疏鈔》六卷、《華嚴經行願品疏科》一卷、《注華嚴放界境門》一卷、《華嚴法界觀科文》一卷、《原人論》一卷、《華嚴心要法門注》一卷、《圓覺經大疏》十二卷、《圓覺經大疏釋義鈔》十三卷、《圓覺略疏科》一卷、《圓覺經道場修證儀》十八卷、《金剛經疏論纂要》二卷、《佛說如來盆經疏》二卷、《起信論疏注》四卷、《禪源諸詮集都序》四卷、《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》一卷(裴休問,宗密答)。 宗密雖被後人尊為華嚴祖師,然力弘《圓覺經》不遺餘力,著有《圓覺經大疏》疏鈔、科文,《圓覺經道場修證儀》等十餘部,六十餘卷。

唐武宗會昌元年(841年)宗密和尚坐化於興福塔院,享壽六十二歲。荼毘後得舍利數十粒,立塔曰青蓮。裴休宰相為撰碑文,唐宣宗大中元年(847年),追諡「定慧禪師」。

bottom of page